無花果銹葉病的正確認知。(2018-06-07) |
|
無花果銹葉病是因銹菌寄生而引起之無花果葉部病徵,在高溫多雨平均濕度高達75%的台灣,銹葉病的發生無可避免,無論棚內、露天種植皆然,若以藥劑防治,殺菌劑有噴有效但停藥後隨即再次發生,而且同一種殺菌劑連續施用多次後成效也隨之降低,銹菌似乎也產生抗藥性,這時只能「*換藥」再噴如此不斷循環,完全無法改善如此情況。
* 「換藥」是指更換不同成分但具有同樣功效之防治藥劑,非單指更換品牌。
自然生長下銹葉病不危害果實,只在葉片呈有限度感染(幼葉、嫩梢、幼果很少感染),與無花果天然共存,常年施藥的植株則自體抗性低下,停藥染菌後容易氾濫呈失控狀態,此時全株葉片焦落影響光合作用。我們將棚內施藥如常的美植袋大株移出地植,不再施藥施肥放任自然生長,15日的午後陣雨澆淋隨即染病,35~42日後全株葉片焦捲黃落,50日後枝條重萌,60日後已長新葉,爾後葉片再次出現銹葉病徵但從此未見氾濫失控,正常生長正常結果,這株無花果從此不再是溫室苗木,而是具有自體抗性可在露天生長的強健植株。
威綠種苗公司對病蟲害著重「修剪、排水、通風、日晒、雨淋」符合自然之物理防治方式,儘可能免除密集低效之施藥情況,以自然汰弱原則育成健康苗木。
初植者對無花果的應有認知:
一、自然生長露天地植的無花果,只需將病徵嚴重的葉片剪除,不必稍有銹斑就剪葉,也很難找到完全無銹斑的葉片,銹菌在空氣、土壤及水中本來就有,銹葉病對健壯的無花果植株影響微乎其微,兩者維持平衡共存是自然的。
二、我們極不建議施用化學藥劑,雖說殺菌劑相對於殺蟲劑毒性低微對人體相對安全,這是單指「殺菌」成分而言,但要讓殺菌劑沾黏上枝葉的「展著劑」就很難說,各種不明成分無法從一而論,一瓶殺菌劑完整的說其實是「微量的殺菌成分 + 大量的展著劑」,更易於隱匿疑慮的部分反而是展著劑。
三、若您準備在四面圍網頂上遮雨的設施棚內進行無花果經濟生產,您可使用以下兩種非化學農藥的防治方式:
a、石灰硫磺合劑 …… 硫磺:生石灰:水 = 2:1:15,2份硫磺必須先與少量的水一同煮化(硫磺難溶於水),再與15份水 + 1分生石灰彼此混合,再經火煮1小時,此時溶液呈深褐色,取過濾後的上層液體使用,施撒濃度 600 ~ 1,000 倍。因含有硫磺,本劑不可在果期施用(無花果在網棚內不套袋,採收後連皮鮮食)。
b、波爾多液 …… 生石灰:硫酸銅:水 = 4:4:1000 (4克:4克:1000公升),生石灰與硫酸銅分別先與500ml的水混合溶解,之後再將兩者混合,噴施時注意貯桶內的液體必須經常攪拌避免沉澱。
四、縱然在上方遮雨的網棚內種植,定期施用殺菌劑、石灰硫磺合劑或波爾多液,仍然無法完全杜絕銹葉病,零星發生皆屬正常,輕微的病徵可以不必理會。

.JPG)
撰文:威綠種苗有限公司
|
|
|
沉香木(白木香)的相關說明。 |
|
▲ 白木香產生「結香」需有以下數項情況發生:
1、需為自然生長一定年限的成樹(一說至少五年),樹幹中方有成熟良好的樹脂腺。 2、樹幹曾受傷而沒有快速癒合,如天災外傷、蟲蟻蛀蝕或是人為刀刻傷。 3、傷口因細菌感染造成周邊組織病變,樹液也開始異化為塊狀,這就是所謂的「結香」。 4、無論活樹或枯木皆可伐取結香的木質(沉香木)。 5、人工催化結香的方法各家不同,就是在地植3年至少粗如小腿的枝幹上刻傷、鑽孔,施以注射植菌、灌入泥水、插入鐵片等方法,無非就是讓樹體在受傷後感染細菌,組織異化就有可能分泌異物結香,公開資料顯示國外以人為方式最快八個月就可產出低質香脂。
▲ 香港的地名由來:
宋朝年間廣東東莞(包含現今香港)廣泛種植白木香,出產的沉香製成琥珀狀半透明的香塊稱為「莞香」,商人向農民收購將其陸運至尖沙咀,再用舢舨運往「石排灣」轉運至內地或出口至東南亞、阿拉伯等地,「石排灣」因出口「莞香」而聞名海外,外邦就把石排灣稱為「香港」,後來更成了整個島嶼的名稱。
▲ 關於沉香的香味(筆者親歷):
十餘年前,有幸結識台北市大安區一家沉香專營店的老闆,店內眾多天然沉香木及精雕細琢的沉香藝品,入門濃厚的香襲至今難忘,老闆說那些展品各有特色但尚不及我之私藏,於是轉身入內取出一塊燒餅油條大小的包裹讓我聞,這個香味並非芳香撲鼻,也不是香氣襲人,而是不知覺的被一種古樸沉厚的暗香給包圍,那種感覺說不上來,與一般真假莫辯所謂的沉香完全不同,極為佳妙的體驗,這香全無輕浮揚散之感。老闆說這是三十餘年前自越南取回,為深香中之「奇楠」,最高級的沉香稱為奇楠沉香,老闆極為珍視,以棉布、塑膠袋、不織布、夾鏈袋、舊報紙、保鮮膜等厚包了九層,問其為何故,他說原來只以棉布、塑膠袋包二層,但過不久原本不透風不透水的塑膠袋竟會透出香味,因此再包一層試驗,過了近月香味又現、又再包一層,仍是過不多久香味又現,多次試驗下包了九層,也懶得再試了,筆者其實並未親見這塊沉香木,但卻有幸親聞穿透九層包材的奇楠沉香。
▲ 雍正乾隆兩朝皇帝的沉香木龍床:
點擊連結 >>> http://news.tvbs.com.tw/entry/305952
|
|
|
食用百合(卷丹)的生長周期。 |
|
1、簇生期:播種發芽或鱗莖分株後長出叢狀小葉。
2、抽莖期:叢心長(抽)出高莖。
3、露蕾期:莖頂出現花苞。
4、開花期:開花。
5、萎凋期:花謝後莖葉亦隨之枯萎,此時地上部停止生長但地下鱗莖卻逐漸長大,栽種上稱此階段為「養球期」,鱗莖長至秋季也已肥大,天乾少雨之季就可挖採,留種未挖的種球至冬季天涼時又再次重萌生長進入「簇生期」。
# 實生播種或無性繁殖之小苗,第一年可能不開花,春季「簇生期」後直接進入夏季「養球期」,此時地上部生長緩慢,葉黃葉稀,深秋天涼後長勢方轉旺盛。
|
|
|
桃樹枝幹為何偶會流膠? |
|
這個情況稱為「桃流膠病」,台灣海拔600公尺以下生長的桃樹大多無可避免,隨著海拔增高,流膠情況漸次遞減,成因至今仍無定論,亦無任何有效防治藥劑,但流膠並不會對樹體造成致死威脅,發生部位若在細枝可將之剪除,即便在主幹基部對生長結果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除了桃類,李、梨、梅、櫻都偶有發生,且愈熱機率愈高,就算在冬季下雪的大陸華中亦是如此,其實現今許多文獻已把其歸為樹體生理現象而非往昔認定的樹病,威綠圑隊於北部中海拔山區田間觀察發現當天氣酷熱、苗木缺水、或是種在石礫地環境嚴苛的情況下桃樹流膠就特別多,因此我們了解為何專家將之歸為樹體的生理反應,而非樹病。
|
|
|
網站「關於 Webgreen」的八張圖片。 |
|
1、紅毛單 (品種:捲冬),拍攝地:嘉義中埔。 2、蜜柿,拍攝地:新竹尖石。 3、黃皮,拍攝地:桃園中壢。 4、象腳樹,拍攝地:新竹尖石。 5、富士櫻,拍攝地:桃園平鎮。 6、大實孔雀豆 (大粒種相思豆),拍攝地:花蓮鳳林。 7、大果鳥梨,拍攝地:新竹新埔。 8、青紅杜鵑,拍攝地:新竹五峰。
|
|
|
植物缺水及過濕的葉部表徵。 |
|
【缺水】
植株根部健康但土壤水分不足,葉片又有不停歇的蒸散水耗,特別在無雨、風大再加上烈日的秋季,新植苗木最容易發生這種情況,特別在秋季新植苗木一天至少澆一次水最為保險。植物發生缺水的葉部特徵主要有三種情況:
1、嫩梢、葉片及葉梗軟垂。 如波羅蜜、星蘋果、百香果、奇異果、莎梨等,只要植株未達永久凋萎點,發現這個情況立即澆水,通常2~3小時後軟垂部又會重新硬挺,這種因缺水造成的枝葉軟垂非常容易辨別。
莎梨
2、葉片焦黃、酥脆。 如蓮霧、荔枝、紅毛丹、藍花楹等,這類缺水時枝葉並無軟垂現象,葉片葉梗始終硬挺,葉片在幾小時內快速轉為乾焦,這是因缺水加上烈日、高溫或乾燥強風其中一種或數種危害造成,發現這情況雖立即澆水亦無法讓葉片外觀回復,但只要未達永久凋萎點,新芽萌發舊葉褪落後仍是繼續生長。 # 下列四例有一共同點,即葉片硬挺並由下往上乾枯,這表示苗木根部健康生理循環正常(無爛根、不垂葉),葉枯是在缺水的情況下被迅速風乾所致,請看藍花楹這張相片,頂芽仍綠,下部葉片全枯,枯葉仍然維持硬挺。
月桂 紅毛丹
荔枝 藍花楹
3、嫩葉萎縮,但枝梢沒有軟垂現象。 李、杏李、杏、櫻、桃、梅等薔薇科樹木,缺水至嫩葉出現皺縮時,縱然立即澆水亦為時已晚,此時枝梢仍然飽實硬挺,但一兩日後枝梢出現縱縮紋並逐漸往下蔓延,以嫁接苗來說,輕者只有嫩葉萎縮的枝條乾枯,重者是接穗部全部枯損,最嚴重的甚至連同砧木全株枯亡。因此薔薇科樹木初植必須慎防缺水(至少日澆一次),此類缺水初期葉部並無表徵,立即補澆即可,但若缺水達臨界點(嫩葉萎縮),經常都是逐漸向下乾枯最後全株枯亡,故不可不慎。
【過濕】
苗木盆土或地植土壤經常濕濕的尚不可說是過濕,但水多到爛根這就是過濕了,根不健康葉必有徵,所謂根正苗紅,根部健壯葉片必然硬挺油亮,爛根則讓植株出現「經常性的」枝梢軟垂、葉片無光及質的軟癱。下列圖1是水多爛根的情況,圖2是健壯的根(左)及爛根(右)的葉部特徵對比。
洛神葵1 洛神葵2
註:
1、過濕軟垂與缺水造成的枝梢軟垂(上列第1小項)如何區別? 缺水造成的軟垂在澆水數小時後即恢復硬挺,為暫時性軟垂,過濕爛根造成的軟垂澆水無法 回復,枝梢呈經常性的軟垂現象。
2、爛根的苗木葉片經烈日久晒,是否會出現焦黃、酥脆(上列第2小項)的現象? 只要爛根的程度未到死亡,雖經烈日久晒葉片仍為綠色,只是葉色偏淺,淡綠或淡黃色,兼有葉 片無光、質地軟癱的現象(如上面兩圖)。
|
|
|
小葉欖仁樹幹下部為何有一段怪怪的?(2017-05-24) |
|
|
為何所種的果樹葉子稀稀落落? |
|
主要原因如下:
一、日照不足:除了半日照的觀葉植物外,無論景觀樹或果樹,只要日照不足就會如此,栽種當然以180度的全日照為最佳,若否,至少也需有120度以上的日照弧方為洽當,否則常有葉片稀疏、開花少、易落花、不易著果等現象發生。
二、排水不良(土壤過溼):土地排水不良或澆灌過多會造成植株爛根,根部受損生長延滯葉片自然稀少,常見的現象就是葉片易黃易落或是種植多年也不見開花。
|
|
|
芭樂冬季葉色褐紫暗沉,是否為營養不良? |
|
這情況在嘉義以南比較少見,北部冬季常有發生,主要是芭樂在冬季低溫10度上下且連續數日陰雨連綿後就會這樣,特別在苗栗以北,冬季低溫多雨陽光久未露臉葉色即轉紫紅,此乃正常現象並非營養不良,桃金孃科植物芭樂、嘉寶果、巴西甜櫻桃都有這個情況,春季回暖後新萌葉片即轉正常葉色。
# 芭樂苗、嘉寶果苗在冬季出貨時葉片就可能如此,此為正常現象無妨生長。
|
|
|
落羽松樹下膝根之修整探討。 |
|
落羽松樹相優美成長快速,短短十餘年就長到三樓高,每當換季翠綠、金黃、火紅三色相間總是讓人驚豔,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當時老株至今依然挺立,它的樹相美的出眾、美的脫俗,然近年報章媒體鬧的沸沸揚揚,因其樹下竄起的膝根會破壞地面(草坪)平整,不明就裡的喧染下優美的景觀樹一下成了過街老鼠,真是這樣嗎?
以下幾點我們在此澄清說明:
1、落羽松種在乾地並不常有膝根,通常近10年的成株才偶有膝根竄起,我們考查日治種植樹齡80餘年的7株老樹(位於北部),3株沒有發現膝根,其他4株樹下只有2~5個微凸的膝根,
2、乾地上的落羽松膝根微微凸出地面,生長在淺水中的才會發育成根柱。
3、膝根凸出皆發生在沒有水泥鋪面的素地、草坪,栽於樹穴中,樹穴長寬需達1.2公尺平方,國內都市行人空間狹小,樹穴連帶受累,國外的設計1.2公尺平方算是基本的,大多為1.5~2公尺平方,樹穴尺寸皆以百年為考量,無論種什麼樹日久難免產生浮根、板根、膝根,寬廣的樹穴空間不會產生樹根隆起道路鋪面的情況。
4、植栽修剪並非只針對枝葉,國外對「樹穴」內的樹木「修整浮根」也是必要的,這點國內無人提及未有施作,修整浮根一年一次,將穴面浮起且漸為粗壯的根系切斷或劈傷,抑制地面浮根發育,促使根系向下生長,寬廣的樹穴空間加上日常的浮根修整自然不會有根系隆起鋪面的問題發生。
5、當初專家學者對落羽松大加推廣,現在則說停種,膝根的問題當初無人提及因此難免被說為事後諸葛,其實理性想想有哪種人為種植的樹木是不必修剪的呢? 修剪枝葉本屬正常,但落羽松卻不必修剪,優美的塔形樹相除了栽植初期鋸除過低的橫枝外,日後完全免修剪,也無懼颱風,樹形絕美國內少有可比,然樹上雖不必修剪,樹下膝根則可適時斬除,與其他樹木相比,樹上修剪常要動用吊車,人員在高處作業,修下的枝葉又需肢解清運甚為麻煩,落羽松則僅為地面作業,將膝根周圍泥土向下挖除15公分,鋸除後再予覆土即可,也沒有清運的負擔,斬除膝根有可能數年一次,如此簡易輕省的維護工作不予探究施行,一味指責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實在很奇怪,天下哪找種了就不必管理的樹,當然也沒有生了就不必教養的孩子。
6、漫步在落羽松林中可說美的浪漫也美的夢幻,若您想打造自己的落羽松森林,為了將來的膝根修整施作,行株距不要低於3x3公尺,而且要以「矩陣排列」的方式種植,這樣橫縱有序,大面積的森林方便挖土機通行,以挖斗扣住凸出的膝根直接拉斷即可,甚至不需下挖,簡單快速的樹下作業與其他樹木的維護相比高下立判。
|
|
|
南台灣平地種植櫻花會不會開? |
|
台灣原生的山櫻花(緋寒櫻)及多數的日系品種在南部都是會開花的,若單論開不開花倒沒什麼問題,總之大多數都會開,真正的問題在於南部花期的長短,也就花的耐久度,
例如早春的山櫻花,北部花期約 9 天,南部平地約 7 天。 仲春的八重櫻、富士櫻,北部約 24~28 天,南部約 15 天。 晚春的楊貴妃、松月等,北部約 15~20 天,南部約 14 天。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 ? 櫻花在南部平地只要會開,就表示它的低溫需求已被滿足,但花期長短卻有差異,也就是花朵的耐久度,原因就在於氣溫,數據可知早春種的花期南北差異不大,因此時南北皆處相對低溫,故花對氣候的耐受度大致相同,仲春系的於北部開花後,天氣仍為霧茫茫的陽光很少露臉,因此花可維持很久,花期自然拉長,但於南部花遇春雨接著可能就是裂日,淋溼的花朵就好比被蒸熟,自然也就落了,原因即在於此,晚春種的花期已近五月,那就更別說了,因此南部平地植櫻,建議應以仲春品種為主 (八種櫻、富士櫻、香水櫻等)。
|
|
|
夏季蓮霧裂果如何克服改善? |
|
蓮霧夏季正常產期所出現的裂果問題主因在於夏季雨水豐沛,果實生長快速但不紮實,海綿組織過多所致,因此這需要輔以專業的肥控技術或應用生長激素方可成功克服,但各地天候不盡相同,建議專業栽培者可向當地農政單位請教。 趣味栽培者我們建議您可利用遮光,摘花的方式抑制夏季開花,讓蓮霧花期延後至秋季採收冬果,中南部秋冬少雨裂果問題可得改善。 另可選擇「子彈蓮霧」、「飛彈蓮霧」、「巴掌蓮霧」這三個近年新引品種,相較於傳統粉紅色種,它們的夏季裂果率較低,比較適合於夏季生產。
|
|
|
田農八步 農安心法。 |
|
▲第一步:田間備藥 切不可少 建議必備: *OK繃:用於輕微割傷,避免傷口沾染塵土。 *白花油:用於輕微腫、癢的蚊蟲叮咬。 *棉花棒:塗擦優碘、稀碘酊時使用。 *優碘:用於傷口消毒,特別是沾染溼泥時,可避免細菌感染,擦於傷口的痛感輕微,幾乎不痛。 *稀碘酊(碘酒):用於消毒及蚊蟲叮咬之消腫止癢,稀碘酊現在不太容易買到,因內含酒精,往昔用於傷口消毒會有刺痛感,在改良的優碘推出後已漸被大眾遺忘,但其對蚊蟲叮咬的消腫止癢卻是其他藥物所不及,特別是毒毛蟲、跳蚤的螫叮,擦其他有涼感的止癢藥功效都不大,就算暫時止癢也不消腫,若在腫處濃擦多次稀碘酊,效果很好,以最難纏的跳蚤來說,每日濃擦一或數次,大約三日即可完全消腫而不再發癢,若剛剪完腳指甲又需穿雨鞋下田,我們建議可在指縫處點上優碘或稀碘酊,如此可避免指縫的感染發炎等情況。 # 上述是我們的使用經驗,由一位日治時期老牙醫所傳授。
▲第二步:右手工具 左載手套 田間工作少不了手持利器,最常見的傷害大多是自已的一手傷及另一手,因此當一手拿刀、剪、鋸等利器時,不習慣載手套者至少將未持械的一手載上手套,以防不慎為已所傷,這可防止很多小意外的發生。
▲第三步:電動旋轉 絕對避絞 與第二步相反,使用電動旋轉工具(切割機、砂輪機、鏈鋸、電鑽等)絕對禁載手套,用以防止手套或其脫絮的綿線被轉盤絞入,連帶也使手部受絞,那後果不敢想像。同理,使用旋轉工具時,長髮者勿必將頭髮綁好。
▲第四步:護目護臉 永保俊俏 使用割草機、切割機、砂輪機時,除載上透明塑膠護目鏡外,更需載上金屬網面罩,護目護臉同樣重要,單載護目鏡是不夠的,若不載護目鏡,至少要載上金屬網面罩,以防止各式轉盤的意外斷裂散射而傷及面容。
▲第五步:雨鞋加固 如金鐘罩 我們親見使用背負式割草機因誤觸石頭刀片斷裂且飛射致傷的慘況,那刀片射穿雨鞋(厚1.5mm),加上一件褲管反摺的牛仔褲(反摺=兩層布),再加上一只厚襪,總計四層,刀片射入腳踝頓時感到涼麻,接著就是流血很多,儘管有四層保護,仍縫了一針,算為大幸也。此後我們獨創以兩雙雨鞋併為一雙的加固方法,分別購置27及29號各一雙,將大雙的鞋筒由踝部切下並套在小雙的鞋筒上,這樣鞋筒及踝部就變為雙層,具有更強的保護,爾後割草者都穿這雙鞋以求安心,這是因市面找不到割草專用的厚鞋而自創之方法,期望未來有業者能開發生產,在此之前,您也可以像我們這樣做。
▲第六步:鋤頭杷鏟 刃部下朝 鋤頭、杷、鏟等農具於田間停用暫時放置時,「鋤頭、杷」切記橫放於地,尖、刃部向地,「鏟」則是立插於地,以此避免走路踢到傷腳,這是非常基本也極為重要的農安常識。
▲第七步:低身負重 避免彎腰 無論青壯年、老年長者,甚至是兒童,都應學習以正確的方式來負重,重點在於低身抬重時,只可彎膝、不可彎腰,就人體工學的角度而言,腰不適用於負重,而膝對重力的承受度極強且非常安全,因彎腰負重而閃腰的情況極為常見,那真是苦不堪言。
▲第八步:耳聞雷鳴 手机關掉 田間工作有個原則,就是聽見雷鳴立即將手機關機,雖說打雷不可接行動電話是常識,但往往電話一響就立即接起,這種日常反射動作帶有極高的風險,避免在空曠田野引雷自轟,因此別小看關機這個動作。
撰文:威綠種苗
# 「田農八步」是我們日常實務的經驗整理,在此與大眾分享,願平安時時與您我同在。
|
|
|
地被植物能否耐陰耐溼? |
|
地被植物的生長空間處於植生層次的底層,依序為 喬木 > 灌木 > 草類 > 地被植物 > 苔蘚,耐陰濕是最基本的生存具備條件,否則在搶不到光且經常潮溼的野地裏將無法生育繁衍,因此我們推廣的地被植物並無陰溼方面的問題。
在長期研究觀察中我們發現幾個現象:
一、某些生長在野地中的地被植物,因周圍雜草環伺,地被植物也會長至10餘公分高,同時葉片變大以與雜草競爭獲得日照。
二、全日照環境下地被植物轉為伏地生長,幾乎緊貼地面,同時葉片變小變密,生育非常快速。
三、種於果園、庭園等日陰參半的環境,地被植物生育更為旺盛,高度微高於全日照環境,除了走莖快速蔓延,更經常開花結籽不斷散播,在這種繁衍優勢下雜草甚難入侵,所謂「築田首重治水,耕耘必先治草」,以自然無毒的方式解決雜草問題,不但節省勞力,更贏得健康環境,衍生的效益廣泛且巨大。
|
|
|
植栽修剪圖文說明。 |
|
|
有雌、雄株之分或需異種授粉的果樹,單一砧木可否同時嫁接二個品種? |
|
理論可行,以蘋果來說單株甚至可以同時嫁接十多個品種,這純供趣味賞玩,可以不計生產效益及其他衍生問題。
實務上會遇到的問題於下:
1、汰弱存強。以柑橘來說,不同品種長勢有別,同接一砧起初沒有問題,但過些時候強勢的猛長,弱勢的遲緩甚至枯亡。
2、花期不一。例如李子,三個品種同接一砧,三者長勢相當,但彼此花期不一,那怕只差一星期都會使異種授粉效率大打折扣,同時各品種對每年的氣候感受不一,今年可能三種同時開花,明年或許就有一種無法同開,變數甚多風險太大。
3、管理不易。三種桃子同砧共接,雖花期相同,但果實發育速度不一,採期各異,單套袋防蟲的時機就無法一致,管理不便,因此實務上不會這樣嫁接,僅個人賞玩而為之。
|
|
|
「巴克斯特」植物感知實驗的園藝應用。 |
|
|
盆植蔬菜瓜果,泥土要拌入何種介質為佳? |
|
無論種植什麼(水生植物除外),只要土壤鬆軟通氣、保水而不積水即可,並非一定要拌入介質,若您比較講究,我們強烈建議您使用天然素材構成可自行分解的介質,諸如稻殼、珍珠石、蛭石、椰殼纖維、細砂等,以這些介質種植蔬果,不會有化學成份滲毒的風險,也不會污染土壤。
|
|
|
枝垂櫻嫁接的砧木選用說明。 |
|
我們的觀察發現如下: 一、山櫻花砧木:嫁接成功率一般,但接成後苗木耐熱性強,夏天生長快速。 二、富士櫻砧木:嫁接成功率一般,苗木耐熱性中等,夏天生長略慢於山櫻花砧木者,大致來說使用山櫻花或富士櫻為砧木二者並無很大的差別。
三、彼岸櫻砧木:嫁接成功率略高,但苗木耐熱性不若山櫻花強,中南部夏天生長較緩慢。 無論用哪種砧木,只要接成後就沒有日後生長的問題,差別只在於嫁接成活的機率及夏季的生長速度,以中南部平地來說則以山櫻花為砧木者其長勢及開花情況最好,客觀來說各有優點,但為顧及平地種植的開花情況(耐熱性),我們皆以山櫻花做為枝垂櫻的砧木。
下列五張相片攝於 2014/9/18 ~ 2014/9/24,拍攝地點是嘉義平地,我們以山櫻花為砧木嫁接的雨晴枝垂櫻不但春季開花,就連夏季也開花,一年開兩次,而且年年如此,照片以甜柿苗做對比,此時柿葉仍綠未落葉,足見山櫻花的耐熱性超強,至於為何會在夏末開花?推測可能是連日午後陣雨亂序造成。
.JPG)
.JPG)
.JPG)
|
|
|
以廢塑膠容器、保麗龍箱種菜是否會影響健康? |
|
建議千萬不要這樣。廢塑膠容器的組成,除了塑膠本身,還有讓塑膠成形的塑化劑,甚至還有它原先裝填的化學毒物殘留,這些化學物質會因產品本身的老化、溫度的變異及水的浸泡而被緩緩釋出,若真的經由菜根吸收再進入人體,將造成人體健康的重大影響,而這種危害可怕的是它不是立即,而是漸進性的,易讓人疏於警覺,或許是我們多心,但真的沒必要讓自已的身體去冒這種風險。
|
|
|
種植杜仲為何以實生苗為佳? |
|
這是必然的,因杜仲的利用主要為樹皮(製藥),次為樹葉(製造保健食品或提煉杜仲膠),兩種都是植株賴以為生的重要部位,樹皮專司水分傳導,樹葉負責光合作用,因此若以扦插苗種植,光兩年一次的採皮就足以讓植株元氣大傷,實生苗具有無性苗無法取代的天生旺盛根系,如此方可應付伐枝採皮這樣的採收方式,故與一般採收果實的苗木不可同一而論。
|
|
|
果園種植地被植物會不會與果樹搶奪水分及養分? |
|
恰恰相反,不但不會,反而還幫助園土涵養水分養分,讓園土遇雨不澇,日晒不裂,緩衝土壤的物理極性,保持園土溫度與溼度的恆定,有利土壤微生物、蚯蚓的繁育,這樣果樹自然生長良好。早年那種寸草不讓生的方法早已過時,草生栽培才是符合自然的生產方式,果樹與園草本該互利共榮,但為了避免園草過盛而衍生的割草付擔也真不輕,特別是夏天幾乎二星期割一次,稍有偷懶草長及膝想割就變得更加累人。
我們推廣地被植物算是植草的精進做法,因這些低矮草種永遠長不高,免割草自然輕省不少,果園景觀也變美了。
下圖就是明顯對比,一個是新裝的砂壤土,另一個是在育苗箱內種植四瓣馬齒莧近2年後掘開的情形,二者皆是砂壤土,但地被植物把黃土變為黑土,這就是它驚人的長處,因其生長快代謝快,小葉黃落很快就被分解,長年堆積產生的腐質層進而改良了貧土。


|
|
|
相鄰種植同類不同品種果樹,所結果實是否會走樣變味? |
|
若有一區芭樂種植十個品種,另一區則是柑橘、柳橙、柚子、檸檬混種,理論上彼此花粉混交是有可能改變原有果實風味,特別是自花結實如芭樂、柑橘這類,但實際上並無差異,縱有也吃不出來,也就是說差異度小的讓人感官無法分別。
但以這花粉混交的果實種子去播種,其子代所結的果實就極可能大有差異,所謂品種改良就是這樣產生的。
|
|
|
香蕉的基因組合說明。 |
|
蕉類品系眾多,有的因花美做為觀賞,有的則專供食用,經育種而成的食用蕉(香蕉)多源自尖葉蕉(Musa acuminate)和長梗拔蕉(Musa balbisiana),由這兩個原生種經雜交選育而成,尖葉蕉(基因A)具有產量高、風味佳的特性,長梗蕉(基因B)則是取其抗性強的優點(抗寒、抗旱、耐水、抗病等)。
香蕉的染色體基數為11,基因型可分為二倍體(22個染色體)的AA、AB、BB,三倍體(33個染色體)的AAA、AAB、ABB、BBB,以及四倍體(44個染色體)的AAAA、AAAB、AABB、ABBB、BBBB。
原生野蕉大多為二或四倍體,繁育過程可正常減數分裂,因此能產生如黃豆大小的種子並以此繁殖,育種而成的香蕉則為三倍體,因無法正常減數分裂故果內無籽。
二倍體蕉通常產量較低,四倍體香蕉主要是由二倍體經人工培育而成的品種。在生產上的栽培品種主要為三倍體香蕉。在三倍體香蕉中,AAA和部份的AAB風味較好,多以鮮食為主,而BBB、ABB和部分的AAB風味較差,多以煮食為主。
# 長梗蕉又稱拔芭。 # 二或四倍體野蕉多有種子,蛋蕉(AA)為少有的二倍體優良無籽品種。
|
|
|
開花授粉的形態分類。 |
|
關於植物開花授粉的形態說明:
◆ 1、一朵花中同時有雌、雄蕊,且可相互授粉結果,例如番石榴、柑橘類。 ◆ 2、一棵樹分別具有雌花與雄花,雌花必須與同株或異株之雄花授粉方可結果,如核桃、楊梅。 ◆ 3、分別具有雌株、雄株的植物,如油桐 (三年桐或千年桐)。 ◆ 4、分別具有雌株、雄株、兩性株的果樹,如木瓜、紅毛丹、楊梅。
* 異種授粉:以無性繁殖苗而言,是指需同時種植兩個不同品種方可結果,如李、梨、梅。對實生苗來說,則是同時種植兩棵,如澳洲胡桃、嘉寶果,異種授粉之目的是為要打破自交不親合性以增進著果率。
* 單偽結果:雌花無需受精即可結果,這種果實通常內無種子或呈焦核,如次郎甜柿、富友甜柿又無籽砂糖橘。
|
|
|
豆科植物的分類。 |
|
豆科植物因種類繁多,植物學家近年又依其性狀將之再細分為蝶形花、含羞草、蘇木三科,豆科應該算是過時的舊稱了。
蝶形花科:包含草本的豆類蔬菜,以及喬木類的槐、印度紫檀等。 含羞草科:含羞草、以及喬木類的相思樹、雨豆樹、大葉合歡等葉子具有閉合動作的植物。 蘇木科:鳳凰木、盾柱木、花旗木、爪哇旃那、阿勃勒等。
* 有些文獻將豆科下分的三科稱為「亞科」。
|
|
|
枝條摘芽的功用為何? |
|
摘芽通常是指摘除枝條頂芽,也可稱「修梢」。 植物皆有所謂的「頂芽優勢」,也就是根部所吸收的養份優先供應給枝條頂端之嫩芽生長,這個結果,會造植物將開花結果放在第二位,自然有違經濟種植之道。 適當的摘除頂芽抑制生長,是促進植物開花的最基本方法,另一個功用是讓快速生長的枝條因摘除頂芽而著生側芽,在這過程中,也促進枝條的老化成熟而加快其開花結果的速度,如番石榴的摘芽可促進開花,水梨的剪除徒長枝及楊梅的剪枝,都具有促進開花的顯著功用。
|
|
|
觀賞金針為何不能食用? |
|
這是因為食用金針與觀賞金針的「秋水仙鹼」含量不同所致,食用品種的含量較低,鮮金針花經過浸水、火炒、水煮後秋水仙鹼已被破壞,食用自然安全,但在炒食綠金針(含苞金針)或新鮮花朵時,大火快炒難免受熱不均,秋水仙鹼並未完全破壞,吃下後就變成中毒了,食入0.5~4小時內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暈眩等症狀。
觀賞品種的秋水仙鹼含量極高,基於安全考量觀賞品種並不適合食用。
註:1、秋水仙鹼本身無毒,但經腸胃道吸收後便被氧化成有毒物質「氧化二秋水仙鹼」。 2、鮮金針在食用前應先浸水數小時以減低秋水仙鹼的含量,料理時必須徹底煮熟。 3、晒乾的金針花秋水仙鹼早已分解殆盡,盡可安心食用。
|
|
|
風災後倒伏樹木的扶立處置措施。 |
|
許多行道樹、庭院樹、果樹因日常的疏於修剪、或是修剪的方式錯誤,常在颱風來襲時應聲而倒,對強風毫無抗性,以下介紹對於倒伏株的處置步驟。
一:修除佔全株高度 1/4~1/3 的頂稍、樹體上部的無用側枝、或是佔側枝長度 1/2~2/3的側枝稍。
二:將樹體扶正、根部覆蓋高出地面 10~30 公分的泥土(視樹的大小而定),立好支撐柱綁妥。
三:儘量修除剩餘的小枝及殘葉。
四:配合「日常修剪養護」,使根重新長妥後方可移除支柱,這個階段以行道樹來說通常需要 2 年。
# 「日常修剪養護」主要是在立柱期間,儘量避免樹冠風阻大至動搖樹體的地步,根系穩固的情況下才可使之前斷損的根系快速恢覆,移除支柱的第一年仍需注意日常修剪,以免二次倒伏。 # 樹體扶立後至少一季應避免施肥,只需讓其自然恢覆即可,根系受損期間施肥會增加樹體生理負擔,致葉片變黃掉落,若為幼株,嚴重者會有凋亡的情況發生。
|
|
|
公園內的新植樹木樹下為何插了幾枝塑膠管? |
|
這是仿效原住民先人的智慧,新植樹木於樹穴旁插上幾枝竹管,有的竹管內部竹節已打破貫通,有的未貫通就直接插入土中,主要是讓空氣進入土中增加根群附近土壤的活性以提高成活率,竹管插入土中乾縮後管壁會產生裂紋,這都可讓空氣進入土內,因此無論竹節有否貫通,這都具有一定功效,特別在含水量高、土壤黏重的環境下更為適用。
但若使用塑膠管(管壁無孔),這就讓先人的智慧、美意大打折扣,因管壁無孔,效果必然不彰,草率行事倒不如不用,且塑膠管日後若疏於管理未加以移除,長期棄置深埋土中就等於是污染土壤,因此實在沒必要。自家種植時可利用除草後的草屑、碎枝或是田地上的小石頭埋入樹穴也等同於插管的功效,這些材質也可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日久又可分解成養分供植物吸收,石塊可讓根系盤結粗狀,加強風災的抗性,總之使用塑膠管這種不會分解的材質入土應是儘量避免的。
|
|
|